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

影像閱讀法

                                   影像閱讀法
    影像閱讀法,是一種提高閱讀能力的新方法,它的效果令人感到驚異,但方法很簡單,就是讓潛意識如拍快照一般,只看一眼就把書頁內容攝進腦中。

             
訓練方法 步驟一:準備
步驟二:預習
步驟三:影像閱讀
步驟四:活化
步驟五:高速閱讀

《影像閱讀法》 作者簡介


影像閱讀法定義
影像閱讀法是美國人保羅·席利發明的一種讓潛意識如拍快照一般,只看一眼就把書頁內容攝進腦中的快速閱讀方法。
原理
影像閱讀法,是先把所有的內容用“軟眼”的方法攝入你的潛意識,用一些很簡單的方法,促使頭腦對信息進行整合、吸收。之後再進行活化。透過潛意識強大的力量,完全地加速你的閱讀進程。影像閱讀對任何資訊都有他處理的方法,而且不必像速讀一樣做大量的訓練,影像閱讀更需要的是“悟”和在使用中提高。訓練方法步驟一:準備
1、 設定明確的閱讀目的請對自己詢問以下的問題,以設定明確的目的。 
● 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 這份文章對自己有多重要?  
● 我需要的是多詳細的信息? 
● 為了達成目的,我現在需要花多少時間? 2、 進入閱讀文章的理想狀態
​​● 橘子集中法:想像你的手上有一個橘子,你要感覺到它的重量、顏色、觸感和氣味。想像你拋起它,用另一隻手接住,然後再丟回原來那隻手,就像玩丟沙包一樣,讓它在兩手之間來來去去。 
● 接著用你寫字的手,把橘子拿到距離後腦勺上方約15至20厘米的地方。用手輕解那一帶的空間。接著把手放下,放鬆肩膀,想像橘子還留在那裡。那是個有魔力的橘子,它會停留在擱置的地方。 
● 慢慢閉上眼睛,和後腦勺上方的橘子取得均衡。這時你要感覺到身體和精神狀態的變化。你在放鬆的同時,精神也會非常地集中。你要感覺到雖然閉著眼睛,視線也能不斷地擴展。 ● 保持精神集中的放鬆狀態,然後睜開眼睛,開始進行閱讀。
步驟二:預習
1、 調查整篇文章在翻閱時,要先註意以下的幾個部分:   
● 書名和副標題
● 封面或封底所寫的文字
● 目錄
● 著作的日期
● 索引
● 如果是書籍,要注意第一頁和最後一頁,如果是其他文章,就要注意章節的開頭和最後的段落
● 標題、小標題、粗體字
● 圖案、圖表和說明
● 摘要、結論、末尾的提問2、 找出關鍵語3 、 重新檢討閱讀方針,決定是否要進入下一步驟。不要花太多的時間預習,5~8分鐘即可。
步驟三:影像閱讀
1、 影像閱讀的準備你想用影像閱讀看什麼文章?把想看的文章入在面前,問你自己現在有沒有幾分鐘的時間來看這篇文章?為什麼你想要用影像閱讀看這份文章?請表明你想要從這篇文章中得到什麼。進行影像閱讀時,必須集中精神,排除所有外界的干擾,你要挺直背脊,以放鬆的自然姿勢進入高速學習模式。 2、 進入高速學習的模式進入高速學習木工的程序如下:   
● 請放鬆長身體。第一次使用這個技巧時,你可以先靠在椅背上,以最舒服的姿勢坐在椅子上。  
● 用力吸氣,再吐氣。然後閉上眼睛。
● 這時你會感覺到全身都很鬆弛。再用力吸氣,停頓一下,然後慢慢吐氣,在腦中想著數字“1”,並重複“放鬆”這個詞語。這是讓身體放鬆的信號,從頭頂到腳趾的肌肉依序鬆弛下來。請想像放鬆的水流穿過你的全身。緊張感完全消除,肌肉都很鬆弛,直到你處於舒服愉快的狀態。 
● 現在要穩定精神,用力吸氣,停頓一下,然後慢慢吐氣。在腦中想著數字“2”,並重複“放鬆”這個詞語。這也是讓身體放鬆的信號,忘記過去和未來,集中在現在這個瞬間。不安和緊張都隨著吐氣發散出去,而在吸氣時,平穩和寂靜會在你的體內擴展開來。 
● 再一次用力吸氣,停頓一下,然後慢慢地吐氣,腦中有個聲音喊著“1”,這時請想像一朵美麗的花。這是你集中意識的信號,表示到達腦的潛能所在。亦即發揮巨大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的狀態。請想像自己處在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地方,那裡的所見所聞讓你心情平靜。一邊想像自己在那裡過了一個小時,一邊以舒服的姿勢休息一下。在進行一下步驟之前,為了消除殘餘的緊張和雜念,請靜靜地對自己說話。 3、 進行自我肯定
● 在影像閱讀時,我的精神會很集中。 
● 用影像閱讀所得到的信息會永遠留在我的潛意識裡,對我提供有效的幫助。 
● 我想達成XX(說出你的目的),所以要得到這本書(說出書名)中的信息。 
● 我要好好吸收這篇文章的內容,並且把裡面談到的技巧和概念立即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4、 進入攝像焦點的狀態攝像焦點是使用擴大周邊視野的方法,一次將攤開的書頁全部攝入腦中。把眼睛所吸收到的信息在還沒有抵達意識之前,就處理完畢了,然後再直接送進右腦巨大的記憶數據庫裡。把視線定在書本上方牆上的某一點,一邊意識到書本四個角落,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空白,一邊凝視書本上方牆上的一點。由於視線分散,左右頁之間裝訂的部分會變得好像重疊了,然後形成一條圓筒狀如香腸一般的書頁,這一頁稱為“懸頁”。請往下移動原來定在書本上方的視線,如同照X光一樣,沿著書本中間,視線由上往下移動。在攝像焦點的狀態下,書頁的文字會變得模糊。這樣子是沒有關係的,因為要看到懸頁,起初必須把焦點放在稍遠的地方。如果要看清近處,眼睛就要放輕鬆,然後再拉近焦點。做得到攝像焦點時,書頁上的文字會清晰得令人不可思議,也會顯現出深度來。最適合影像閱讀的姿勢是挺直背脊,坐在椅子上,以和桌子呈45°角(和眼睛呈90°角)的方式捧著書。如果果剛開始時無論怎麼做都無法保留住懸頁,那就不要拘泥於“軟眼”,請試著想像聯結書本四個角的X字。 

5、 翻頁時維持穩定的狀態維持影像閱讀狀態的秘訣有兩個:第一個是深呼吸,保持同樣的速度;第二個是配合翻頁的節奏,在心裡面重複單純的話語。以下是進行影像閱讀時保持高速學習模式的方法:   
● 挺直背脊坐著,雙腳不交叉地放在地上。  
● 深呼吸,保持穩定。 
● 以第一二稱一頁的一定節奏翻頁,用“軟眼”同時觀看攤開的兩頁。視線放在書本的中間,看得到懸頁。看不見懸頁時,就一邊意識書本的四個角和空白部分,一邊想像聯結四個角的X字。 
● 配合翻頁的節奏,重複單純的話語。以第一個章節一頁的方式,在心裡面默念:放、松、放、松……四、三、二、一……放、松、放、松……保、持、速、度、觀、看……   
● 縱使跳頁也不要介意,等一下再翻一次時就會看到了。 
● 配合翻頁的節奏在心裡面不斷默念,同時要意識到默念的話語。 
● 一浮起雜念,就試著平靜下來使意識回到手上的工作,繼續在心裡念誦。 6、 懷著成就感結束每次結束影像閱讀時,進行如下的自我肯定:   
● 我現在對這本書已經留下了印象……   
● 我的頭腦會吸收取得的信息,加以整理。 
● 我期待以後能以各種形式正確地感覺到自己已經在引用這些信息。
步驟四:活化
活化要與攝像閱讀間隔20分鐘,能夠間隔一個晚上是理想的。這段時間是信息的成熟期。  對頭腦發問。提出問題時,重點在於不要急著找到答案。超閱讀,用手指在各頁的中間移動,快速把整篇文章大致辭看一遍,以尋找記載著問題答案的地方。眼睛沿著段落的中間移動時,其中會有某部分忽然引起你的注意,這就是直覺給你的信號,告訴你“這裡很重要”,應馬上挑讀。  閱讀作者的思考流程。首先思考文章的架構,掌握作者推論的方式,也就是寫作時的設計圖。然後配合其設計形式,進行超閱讀和挑讀。跳讀,先看各段落的主句,再不規律地移動視線注意主題的推衍,然後看最後的部分。  製作心圖。
步驟五:高速閱讀
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要花多少時間都可以,可依文章的難易度或重要性,有彈性的調整閱讀速度。同主題閱讀:設定目標;製作書目;在進行活化的24小時前,先運用影像閱讀看完選好的書;製作一大張心圖;找出關聯;用自己的話歸納;尋找主題(發現共同點和不同點);定義論點;推衍出自己的見解;活用。編輯本段《影像閱讀法》作者簡介
保羅·席利(Paul R.Scheelel是美國學習策略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影像閱讀法的研發者,是神經語言程序及加速學習領域的世界級權威,致力於讓學習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的課程研究,備受各界人士讚譽。他有著豐富的演講資歷,同時承擔多個國家企業或政府的顧問諮詢工作。
顧客見證
“我已經見證到保羅幫助了無數的人發現了一種更快,更有效的通向成功的捷徑,這個捷徑就是他的影像閱讀。不管你要閱讀的材料是什麼,他一定可以教會你用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去完成它”——世界第一名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接受影像閱讀發明者保羅.席利親自輔導,使用影像閱讀,並推薦給他的學員使用)   “如果說時間就是金錢的話,顯然地,閱讀需要花費時間,我誠心地推薦這一省時省錢的傑出的方法。他讓我們走在更快的道路。影像閱讀系統不是有錢人的奢侈品,而是每一個人的必須品”——世界第一名人際關係專家哈維.麥凱一家公司有沒有運用“10倍速影像閱讀法”,在幾年之後所產生的差距,將會大得驚人。 ——神田昌典“10倍速影像閱讀法”實在令人感到驚異,它的方法是讓潛意識如拍快照一般,只要一眼就把書頁的內容攝進腦中。對於21世紀的學習者來說,這可能是很普通的方法。 ——席拉.歐絲特蘭達林.休羅達可讓閱讀能力在短時間內提高的方法中,“10倍速影像閱讀法”無疑是到目前為止最棒的一個而且這套方法讓任何人都可以終身受用。 ——明尼蘇達大學教授 J.馬可.貝奈特
全書目錄
用25分鐘看完本書謝辭第1部更寬廣的選擇第一章影像閱讀的起源第二章你還在沿用舊式的閱讀法嗎?第2部學習10倍速影像閱讀法第三章步驟一——準備第四章步驟二——預習第五章步驟三——影像閱讀第六章步驟四——活化第七章步驟五——高速閱讀第3部活用技巧第八章使10倍速影像閱讀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第九章在團體活化下共享信息第十章利用影像閱讀終身學習第十一章用直接學習來發現你的才能第十二章10倍速影像閱讀的精髓複習指南。

                                             ————本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